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關于印發《上海市2024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

所屬地區
上海
法規性質
政策法規
發布機構
地方政府及機構
法規標號
滬農委〔2024〕188號
發布時間
2024-07-01

各區農業農村委,市有關單位:

  為做好2024年度我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保護和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市農業農村委制訂了《上海市2024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區及市有關單位結合實際制定年度方案,認真組織實施。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請于2024年7月19日前報送年度方案,并于12月1日前報送年度工作總結。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2024年7月1日

  上海市2024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4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24〕7號)及《關于進一步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滬發改規范〔2024〕8號)相關要求,為繼續推進我市農作物秸稈高效循環利用,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農村環境改善,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現秸稈機械化還田與離田利用雙措并舉,2024年全市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各區及市有關單位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秸稈綜合利用現狀,進一步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優化秸稈還田技術路線,提升還田質量;確定合理的秸稈收集利用方案,鼓勵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秸稈收集、貯運、離田利用,持續推進秸稈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飼料化等模式利用。崇明區作為我市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推進秸稈離田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重點支持飼料化、肥料化聯動的秸稈產業化利用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典型模式。

  二、補貼標準

  落實滬發改規范〔2024〕8號文件要求,對我市(含域外農場)水稻、油菜、麥子、鮮食玉米、茭白秸稈的綜合利用給予支持。

  (一)秸稈利用補貼標準

  1. 對水稻、油菜、鮮食玉米秸稈實施機械化還田的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及相關農業企業,給予50元/畝的資金補貼。

  2. 對收購我市水稻、油菜、麥子、鮮食玉米秸稈,并在我市實施秸稈離田利用的單位,按照實際利用量,給予300元/噸的資金補貼。

  3. 對收購我市茭白秸稈并在我市實施離田利用的單位,按照實際利用量,給予25元/噸的資金補貼。

  4. 同一地塊秸稈既實施機械化還田又進行離田利用的,還田離田不得重復享受補貼。

  (二)秸稈利用項目投資補貼標準

  對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的項目,給予固定資產投資補貼,具體按照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扶持辦法執行。

  (三)秸稈利用相關農機具補貼標準

  對購置秸稈利用相關農機具給予定額補貼,具體按照上海市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執行。

  三、重點工作

  (一)持續推進機械化還田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按照農業生產實際,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完善作業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標準和作業質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強化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機具的配置,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培訓,指導農機戶和農機服務組織,按照規范技術標準和作業要求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單位的力量,加強科技支撐,推動技術集成創新,加強秸稈還田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儲備與示范推廣。

  (二)鼓勵開展離田利用

  繼續支持秸稈基料化、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利用模式發展。持續發揮我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和國家級生態農場建設效應,推進以鎮、村為單位集中收集、利用秸稈加工有機肥的示范基地發展;支持引導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產業化生產;繼續探索秸稈飼料化利用渠道,支持畜禽養殖場和秸稈飼料加工企業購置秸稈飼料加工設備,推行秸稈收集、秸稈貯運和秸稈飼料加工等各環節的有機融合、有效對接,提升飼料化利用水平和規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引進和推廣秸稈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新模式、新技術。

  (三)完善收貯運服務體系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快培育秸稈收貯運服務主體。完善高效收集體系,建立專業化儲運網絡,提高秸稈利用水平。指導各區、鄉鎮政府結合當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和利用量,確定合理的秸稈收集處理方案,培育壯大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和完善區域秸稈收貯供應網絡,推進農作物秸稈收貯運專業化和市場化,逐步形成與我市秸稈離田利用能力相匹配的商品化秸稈收貯和供應能力。

  (四)強化典型示范引領

  選擇秸稈資源量較大、基礎條件較好、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崇明區打造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圍繞秸稈養畜、秸稈沃土進行創新實踐,形成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樣板,打造農業綠色全產業鏈生態體系。重點區選擇基礎條件好的田塊、收儲場地、利用主體等,建設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展示秸稈利用新技術新成果,構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秸—飼—肥”秸稈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形成以秸稈為紐帶的生態綠色種養循環體系。基地統一豎立“2024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標牌。

  (五)做好秸稈綜合利用信息報送

  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繼續推進秸稈資源臺賬平臺建設。各區及市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明確專人負責,嚴格按照調查技術要求和流程,根據實際情況,認真組織開展秸稈產生量、可收集量和利用量的統計和測算,摸清資源底數與利用情況,及時做好數據填寫、審核和上報等工作,確保數據質量科學有效,充分發掘利用數據,強化臺賬作用發揮。崇明區開展秸稈還田生態效應監測與評價,對區域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可收集系數進行調查測算,為秸稈資源臺賬關鍵系數核算提供基礎支撐。

  加強我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好上海市涉農補貼資金管理平臺,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核查準確性和核查效率。各區農業農村委、市屬有關單位要明確責任分工,做好政策告知、核查、上報、審核、歸檔等工作。嚴格按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補貼申報系統操作流程,組織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補貼申報和審查的工作,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農業農村委牽頭負責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的核查和匯總,指導推進結合綜合利用工作。區農業農村委應當加強與區有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確保重點工作的有序推進和相關政策的落實。

  (二)壓實責任分工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是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協調、推進轄區內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結合生產實際,建立符合本區域特點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推進秸稈收貯運體系建設。各區要對照工作目標和進度要求,明確責任分工,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建立本區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推進情況的督查機制,加強進度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推動落實整改。

  (三)強化技術支撐

  市農業農村委將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會同市級農技、農機技術推廣部門,以及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單位,根據我市農業種植結構布局,研究完善適合我市實際的秸稈還田、離田模式和技術,完成秸稈飼料化利用地方標準的制定,探索秸稈田邊發酵等離田利用技術新模式,并開展技術指導。同時針對秸稈收儲運體系現狀開展廣泛調研,形成可行的優化建議方案,提升離田利用水平,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各區及市屬有關單位根據市農業農村委發布的技術要點,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抓好指導、推廣和落實工作。

  (四)廣泛宣傳引導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網絡,組織召開現場會、培訓班和技術講座等形式,提高農民有效利用秸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及時總結和積極宣傳本區域內的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大力宣傳亮點和成效,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良好輿論氛圍。

  (五)加強考核監督

  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已納入我市2024年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市級將對照推進落實情況對各區進行督查考評。持續完善虛報瞞報懲戒機制,對于虛報面積、瞞報火點,且相應區未予以核減的情況,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通報,并根據虛報次數扣減市級資金支持比例。對于虛報或造假的違規單位,不得享受本輪補貼政策,涉及違法違紀行為,移送相關部門處理。市農業農村委依法將失信信息歸集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由相關區和部門在秸稈綜合利用領域依法依規采取約束措施。

  附件:1. 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2.鮮食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3.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技術規程

     4.水稻秸稈栽培雙孢蘑菇技術模式

     5.水稻秸稈工廠化栽培姬菇技術模式

     6.水稻秸稈裹包黃貯飼料制作技術規程

  附件1

  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為進一步推進秸稈禁燒工作的深入開展,確保秋熟作物秸稈露天不焚燒的工作目標,我市農機與農藝部門在總結歷年水稻秸稈還田試驗和示范推廣的基礎上,結合我市近幾年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以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為主要途徑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并擬定了水稻秸稈還田機械化耕作技術模式。

  一、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的特點

  (一)秸稈量大,機具配置要求高。水稻畝秸稈量可達650公斤左右,每平方米秸稈量0.97公斤左右,機械化全量還田的機具配置要求和動力消耗比較高,作業成本增加。

  (二)腐熟時間長,農藝技術要求高。稻秸稈收獲以后為秋冬季,后茬主要是綠肥、大田青菜和休閑地,低溫和旱作減緩秸稈的腐熟,水稻種植時會遇到上年水稻秸稈未完全腐熟、漂浮地表等現象,影響水稻機械化種植質量和水稻產量,必須通過相關農機農藝措施提升還田質量。

  (三)氣候和土壤條件差,還田作業難度高。水稻收獲期常遇秋雨,不利于農機作業,特別是松、金、青地勢低洼地區,土壤粘性強,水稻收獲后如遇秋雨不利于深翻深耕,機械還田難點較大,應根據氣候條件合理選用秸稈還田方式,提高作業水平。

  (四)秸稈還田作業持續時間跨度長。從收獲水稻切碎拋灑秸稈起,根據茬口布局,延續至下一年度種植水稻止。

  二、技術方案

  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應結合機具配置情況、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后茬作物等因素因地制宜選用秸稈還田技術路線,科學制定適合我市涉農區域秸稈還田的各項技術措施。以下以綠肥為主要后茬作物擬定技術方案,不達規模的二麥和油菜可根據種植特點作相應的調整。

  技術方案A:以綠肥為主要后茬作物及深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方案。少量的大田青菜、麥子和油菜,可根據種植特點作相應的調整。

  (一)深翻深埋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深翻深埋

  2. 特點:①秸稈還田效果好。通過圓盤犁、鏵式犁、翻轉犁等機械可以將作物秸稈埋入20厘米以下的泥土中,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種植。②前期機械作業要求低。機械收割的割茬可適當提高,切碎的長度可適當加長,拋灑的均勻度可適當降低,有利于發揮收獲機械的工作效率。③對后茬作物生長影響小。由于秸稈埋入深度超過20厘米,其在地下腐爛過程中揮發的有毒有害物質,離后茬作物根系較遠,對其生長造成的傷害較小。④農機裝備投入大。需配備圓盤犁、鏵式犁、翻轉犁等深翻深埋機械和重型耙整地機械,同時動力配備一般在90馬力以上。

  3. 適用范圍:深翻深埋秸稈還田適用于土壤耕作層淺、水稻收獲期間氣候晴好、土壤含水量低、后茬作物種植時間較為寬裕且機械配置條件較好的區域;或冬季休閑的田地。我市松、金、青等地區,在秋雨集中年份不適用此技術方案。

  (二)旋耕作業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旋耕(正、反轉)→播種→開溝覆土

  2. 特點:①作業環節增加。與傳統人工種植模式相比,增加了一次旋耕作業。②動力配置低。一般采用70馬力以上拖拉機即可以帶動機具進行正常作業。③作業要求高。收獲時留茬要低,需進行切碎和均勻拋灑。④秸稈還田埋茬淺,深度10厘米左右。⑤對后茬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還田效果一般,部分經切碎的秸稈還滯留在地表上,影響播種質量。

  3. 適用范圍:適用于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較好且習慣于綠肥人工撒播的區域或田塊。

  (三)套播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人工撒播(收獲前3-5天)→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開溝覆土

  2. 特點:①作業環節少。采用免耕作業,開溝覆土,減少了旋耕作業環節。②動力配置低。一般采用70馬力以上拖拉機即可以帶動機具進行正常作業。③作業要求高。收獲時留茬要低,需進行切碎和均勻拋灑。④秸稈還田埋茬效果不佳,秸稈沒有完全埋入土壤內,部分或完全在地面。⑤對后茬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大部分經切碎的秸稈還滯留在地表上,影響出苗和后期生長。

  3. 適用范圍:適用于晚熟水稻田塊并且土壤耕作條件差的田塊或區域。

  技術方案B:水稻種植前對深翻、綠肥、青菜等田塊殘留水稻秸稈、包括綠肥莖稈的還田技術方案。

  1. 技術路線:旋耕或犁翻埋茬→翻轉淺耕埋茬→平整埋茬→機械種植壓茬。

  2. 特點:①作業環節相銜接。依次提高還田質量,適合水稻機械化種植。②動力配置低。旋耕一般采用70馬力以上拖拉機,犁翻一般采用90馬力以上拖拉機。③作業要求低。在秸稈均勻分布的前提下,對留茬高低、秸稈長短要求不高。④還田效果好。旋耕埋茬深度≥10厘米,犁翻埋茬深度≥20厘米。⑤有利于水稻機穴播、機插秧等水稻種植,提高出苗率、提高插秧質量等。

  3. 適用范圍:適用于水稻種植前對深翻曬垡、綠肥茬、青菜茬、休閑田等田塊或區域。

  三、其它技術要點

  (一)使用帶切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作業。根據生產實際,可選用秸稈切碎還田機增加一次作業,提高切碎和均勻拋灑的效果。

  (二)低茬收割,割茬高度不大于15厘米。

  (三)秸稈切碎,切碎長度不大于10厘米,進行均勻拋灑,保證后續播種質量。

  (四)機具在作業時,應根據田塊的具體形狀確定作業路線,應盡量避免漏耕、減少重耕及轉彎次數。

  (五)作業質量要求:耕深穩定性≥85%、碎土率≥80%;覆蓋率≥55%;大田地表經平整后,田塊高低落差≤3 厘米。

  附件2

  鮮食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一、鮮食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特點

  鮮食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是在鮮食玉米收獲后或收獲玉米同時,選用適宜的機械與裝置將秸稈粉碎均勻拋撒覆蓋于地表并及時翻埋的技術。

  (一)秸稈還田需及時。鮮食玉米秸稈在呈綠色,較為鮮嫩時隨即還田,迅速翻耕,覆蓋壓實。此時秸稈中水分、糖分高,易于粉碎和加速腐質分解,使其迅速變為有機質肥料,秸稈中的含水量一般需在25%以上。

  (二)秸稈量大,機具配置要求高。鮮食玉米秸稈還田的生物量為800-1000kg,每平方米秸稈量1.19-1.49公斤左右,且玉米秸稈需粉碎成5到10 cm長度不等的粉狀、片狀和絲狀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機具配置要求和動力消耗比較高,作業成本增加。

  (三)腐蝕緩慢,需保持土壤濕潤,增施氮肥、微生物菌劑。鮮食玉米秸稈還田后,土壤碳氮比發生變化,還田后的鮮食玉米秸稈要在土壤中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并需要長期保持土壤濕潤。所以在鮮食玉米秸稈還田后,需封閉田間排水口,保持土壤濕潤至接茬播種或移栽前,可適當增施氮肥、腐解微生物菌劑適度調節碳氮比值,加速秸稈腐解。

  二、技術方案

  鮮食玉米成熟后選用聯合收獲機或人工摘穗收獲。選用配置秸稈粉碎還田機的鮮食玉米收獲機或單獨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將鮮食玉米秸稈粉碎成5到10 cm長度不等的粉狀、片狀和絲狀秸稈,均勻拋撒于地表。鮮食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后于秸稈表面均勻噴施微生物菌劑(活菌數≥107 cfu/mL)。選用深耕或旋耕方式將噴施有微生物菌劑的秸稈翻埋于地下。

  技術方案A:分段收獲,在鮮食玉米成熟期,采用人工將玉米穗摘下,然后利用秸稈還田機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

  1.技術路線:鮮食玉米人工摘穗→秸稈粉碎還田→微生物菌劑施用→土壤深翻或旋耕

  2. 特點:設備簡單且成本低,一般秸稈還田機幅寬1.2-1.8米,配套動力50-80馬力拖拉機,且秸稈還田機具相對成熟。但是容易造成留茬過高、秸稈粉碎達不到要求,需要用秸稈粉碎還田機進行二次秸稈粉碎作業,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也比較耗時費工。

  3. 適用范圍:鮮食玉米收獲前,應做好田間倒伏程度調查。倒伏率≥5%時不宜選用聯合收獲粉碎一體機作業模式,宜選用人工摘穗后單獨進行秸稈粉碎作業模式。

  技術方案B:聯合收獲,該種模式是果穗收獲與秸稈粉碎還田聯合作業,一次完成摘穗、秸稈粉碎還田作業工序。

  1.技術路線:鮮食玉米機械摘穗→秸稈粉碎還田→微生物菌劑施用→土壤深翻或旋耕

  2. 特點: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但收獲過程相對復雜,對設備的要求較高,目前成熟的鮮食玉米采收機具相對較少,且前期資金投入量大,適合大規模的農場使用。

  3. 適用范圍:倒伏率較低的大規模農場。

  (三)其他技術要點

  1. 適時機械耕耙,縱橫翻壓秸稈。在秸稈保持較為鮮嫩、含水分較高,易于機械破碎和腐熟時,及時采用大、中型拖拉機翻壓秸稈,采取縱橫二次旋耕將新鮮秸稈翻壓混埋于耕層土壤之中。

  2. 深耕還田作業,耙磨壓實,松碎平整,無大土塊,表土層上虛下實,耕深≥20cm,以打破犁地層為佳。開壟寬度≤35 cm,閉壟高度≤1/3 耕深,耕幅一致,重耕率和漏耕率≤1%,立垡、回垡率≤3%,翻埋秸稈覆蓋率≥85%。

  3. 旋耕還田作業,耕深≥10cm,耕深合格率≥90%,碎土率≥60%,耕后地表植被殘留量≤200g/m2,旋耕后地表平整度≤4cm。進行根茬粉碎還田時,根茬破碎率應≥90%。旋耕或耙地滅茬作業耕深≥15cm。

  4. 秸稈粉碎還田作業時,要求土壤含水量≤25%,粉碎后的秸稈長度≤10cm,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85%,留茬高度≤10cm,粉碎后的秸稈旋耕到土壤中。

  5. 選用聯合收獲粉碎一體機作業模式,秸稈合格粉碎長度≤10cm,粉碎長度合格率≥85%,秸稈拋撒不均勻率≤20%,殘茬高度≤8.5cm。

  6. 選用摘穗后單獨進行秸稈粉碎作業模式,秸稈合格粉碎長度≤10cm,粉碎長度合格率≥85%,秸稈拋撒不均勻率≤20%,殘茬高度≤8.0cm。

  7. 為確保還田效果和方便作業,建議在旋耕機上,配帶噴霧裝置,實現噴菌、旋耕一次完成,達到玉米秸稈菌稈一體原位全量腐熟還田要求。

  附件3

  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技術規程

  (DB31T 1404-2023)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的產地環境、品種選用、栽培模式、栽培季節、栽培管理、質量要求、病蟲害防控、加工、包裝與貯運以及溯源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生產。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 4806.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制品

  GB 709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 12728 食用菌術語

  GB/T 24616 冷藏食品物流包裝、標志、運輸和儲存

  NY/T 391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

  NY/T 392 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

  NY/T 528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

  NY/T 658 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

  NY/T 749 綠色食品食用菌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質質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產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GB/T 12728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4.產地環境

  應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農田或林地作為栽培場地。

  栽培場地環境應符合NY/T 391和NY/T 2375的規定。

  5.品種選用

  應選用適于上海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栽培菌種應符合NY/T 528規定的質量要求。

  6.栽培模式

  6.1水稻田就地栽培

  水稻收割后應就地收集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

  每畝實際栽培鋪料面積應為400m2。

  栽培料用量應為30 kg/m2~40 kg/m2。

  集中栽培用地面積不宜超過100畝。

  6.2林下栽培

  大球蓋菇生產不應影響林地功能和林地原有生態環境。

  每畝實際鋪栽培料面積應為200 m2。

  栽培料用量應為30 kg/m2~40 kg/m2。

  集中栽培用林面積不宜超過50畝。

  6.3大棚栽培

  在管棚內栽培大球蓋菇,栽培鋪料面積不應少于大棚面積的2/3。

  栽培料用量應為30 kg/m2~40 kg/m2。

  集中栽培面積不宜超過60畝。

  7.栽培季節

  栽培大球蓋菇,可在氣溫8 ℃~28 ℃時播種,最佳溫度為15 ℃~22 ℃。

  上海郊區宜在9月中下旬至12月底期間播種。

  8.栽培管理

  8.1栽培材料

  主輔原料

  主要原材料宜用當年收獲的水稻秸稈,輔料可用稻殼、米糠、木屑、玉米芯等。

  主輔原料應符合NY/T 1935的要求。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應符合NY/T 1935的規定。

  覆土材料宜使用稻田土或菜田土。

  8.2生產用水

  培養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應符合NY/T 391的要求。

  8.3栽培料配方

  栽培料可選用如下配方(質量百分比):

  稻秸稈100%;

  稻秸稈90%、米糠2%、稻殼8%;

  稻秸稈83%、玉米芯2%、稻殼10%、木屑5%;

  稻秸稈70%、玉米芯10%、稻殼10%、木屑10%。

  8.4栽培地塊開溝

  對栽培地塊四周進行開溝,開溝深度應不低于30 cm,寬度不少于30 cm。

  8.5栽培料前處理

  一般稻秸稈每畝用料量應為10 t~12 t,播種菌種面積為300 m2。

  稻秸稈應晾曬2d~3d,然后通過噴淋等方式預濕,含水量應保持在65%~70%。

  預濕稻秸稈應采用少噴勤噴的方法。

  玉米芯、稻殼、米糠、木屑等輔料充分混合后預濕含水量宜至55%,堆制1d~2d后使用。

  預濕稻秸稈的回流水不得排放到栽培地塊以外的溝、河道內。

  8.6播種、覆土

  應將預濕后的稻秸稈壓實,厚度宜在30cm~40cm。

  播種可采用穴播或撒播,播種量宜為500 g/m2~800 g/m2。

  穴播應保持均勻,菌種塊直徑宜為2cm~3cm,菌種塊間隔宜為10cm~15cm。

  播種結束后可馬上覆土,也可過15d~20d再覆土。

  覆土時應將預先準備好的土鋪灑在菌床上,厚度宜3cm~4cm,不應超過5cm。

  播種后料面可用薄膜或草簾等覆蓋。

  覆土后應調整覆土層濕度,要求覆土含水量應為20%~22%。

  8.7發菌期管理

  播種后10d~15d不宜澆水,若菌床面過干,待培養料菌絲生長達栽培料厚度1/3~1/2時,可適當地往菌床面噴水。

  宜通過噴霧形式向菌床面噴水,應保持細水流,少澆、勤澆。濕度宜保持在65%?~70%。

  栽培料溫度宜為22 ℃~25 ℃,空氣中相對濕度宜為80%~85%。

  8.8出菇管理

  濕度

  出菇階段應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覆土層含水量15%~20%。

  溫度

  出菇適宜環境溫度在12℃~22℃。

  通風

  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應有較為充足的氧氣。

  當出菇面有50%以上子實體發生時,大棚栽培應加大通氣量,二氧化碳濃度應低于0.15%。

  光照

  子實體生長階段應保持100 lx~500 lx的光照強度。

  8.9采收

  當菌蓋內卷,未開傘,菇體在6?~?7成熟時為最佳采收時期,應適時采收。

  采收時應使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基部輕輕旋轉摘下。

  采收后應隨手整平畦面覆土,并鋪好畦面稻草。

  采收期間要注意保護周邊幼菇。

  9.質量要求

  9.1感官要求

  菇體肥厚、光潔、未開傘,菌柄粗壯、白色,大小均勻,無病斑、無蟲蛀、無異味、無雜質。

  9.2理化指標要求

  應符合GB 7096和NY/T 749的要求。

  10.病蟲害防控

  應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防控原則,主要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安全防控措施,大球蓋菇整個生長期不應使用任何農藥。

  培養料預濕、堆悶及發酵處理應均勻,當料溫高于28℃時應做好通風降溫。

  11.加工、包裝與貯運

  大球蓋菇以鮮菇銷售為主,可進行速凍、鹽漬、制罐和干制加工。

  干制宜采用脫水機烘干。

  加工過程應按照GB 2760和NY/T 392的規定執行,不應使用含有亞硫酸鹽、甲醛等有害物質的水液漂洗鮮菇。

  鮮菇包裝容器及所用物品應符合GB 4806.1、GB 4806.7和GB 4806.8的要求,成型包裝品應符合NY/T 658的要求。

  運輸應符合GB/T 24616的要求,運輸車內溫度應在2℃~5℃,空氣相對濕度90%~95%。

  12.溯源管理

  大球蓋菇產地環境條件、生產投入品、栽培管理過程、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環節所采取的措施應進行詳細記錄。

  生產記錄檔案應保留3年以上。

  附件4

  水稻秸稈栽培雙孢蘑菇技術模式

  1. 技術路線:

  稻秸稈預濕、與雞糞等原材料混合→一次發酵→兩次發酵→播種及發菌管理(三次發酵)→覆土→出菇管理→采收與儲運

  2. 技術要點:

  (1)水稻秸稈預濕:水稻秸稈長度宜在15-30厘米,含水量在45-50%,然后堆積升溫,一般過了12-20小時,當堆的中心溫度會升至60℃左右時,翻堆和加水,稻草會大量吸水,這樣通過2天時間,就可以將稻草均勻預濕好。

  (2)混合:先將菜籽餅、石膏、發酵好的木屑等輔料與雞糞充分混合,然后與稻草混合。

  (3)一次發酵:一次發酵翻堆間隔天數3、3、3、2,根據培養料溫度(外界氣溫條件)可以適當調整翻堆節奏。雙孢蘑菇培養料工廠要根據隧道的條件和原材料情況來制定適宜一次發酵參數。

  (4)二次發酵: 一次發酵結束后,將培養料送入二次發酵隧道。二次發酵需進行六個步驟:平穩期—升溫期—巴斯消毒—降溫—維持溫度—降溫。

  (5)播種及發菌管理: 上料時,調整上料機,勻速上料,料面厚度一致,密度均勻,每平方米上料90-110kg。添加菌種的用量應該是每噸二次發酵料中添加7—8L菌種。在培養料濕度合適的情況下,上料播種、壓平、蓋塑料薄膜須一次性完成。如采用三次發酵技術, 將二次發酵制備的選擇性培養料混合雙孢蘑菇菌種后送入封閉式低壓隧道中,通過自動控制空氣溫度、培養料溫度、氧氣濃度、風速等參數進行菌絲體的繁殖(發酵)。

  發菌期通過加熱、冷卻、循環和通風方法使培養料達到并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培養料發菌的最適宜溫度是24-26℃,最適宜的濕度不低于95%,二氧化碳濃度不低于3000ppm。

  (6)覆土及出菇管理:當菌絲完全長滿培養料中及培養料表面時,進行覆土。覆土厚度根據培養料層厚度來確定,一般為3-5cm。覆土后平整菇床表面。

  雙孢蘑菇從播種到采收,一般需要35d-40d,一般可收5批菇,第一、二、三潮菇比較集中,兩潮之間隔7d左右,第五、六潮菇,出菇不集中,產量減少,間隔時間長,菇農可根據生產情況確定保留與否。出菇管理中需控制好菇房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

  (7)采收:菌蓋直徑達2.0-5.0 cm,菇柄長度不大于1.5 cm,內菌膜緊包未破。采菇時,先向下稍壓,再輕輕旋轉采下,避免帶動周圍的小菇和過多的覆土。

  (8)病蟲害防治:在菇房(棚)的進風口、出風口安裝初效過濾裝置;用黃板誘殺菌蠅、菌蚊;紫外殺蟲燈誘殺蛾類和雙翅目害蟲等。

  (9)包裝與儲運:雙孢蘑菇鮮菇銷售要求分級包裝,包裝過程須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衛生的要求。儲存溫度在5-10℃,不超過3d。運輸過程中應防擠壓、防雨、防曝曬,超過3h的長途運輸或日均溫20℃以上時應用冷藏車。

  (10)菌渣再利用:可以直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或收集用于制作有機肥的原料。

  附件5

  水稻秸稈工廠化栽培姬菇技術模式

  1.技術路線:

  水稻秸稈粉碎、攪拌、裝袋→滅菌處理→接種及發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2.技術要點:

  (1)粉碎:水稻秸稈粉碎至1-2cm的碎段,將稻秸桿(配方總量的20-30%)、麩皮(或米糠)、豆粕、碳酸鈣等原料按比例放入拌料機中攪拌,含水量64-66%,選用聚乙烯袋,規格為32*45cm或裝料量為2950-3000g,裝袋后袋口采取簡單折口模式。

  (2)滅菌:采取高溫高壓蒸汽滅菌方法。滅菌完成后,從滅菌柜內門開門,出料至冷卻室。冷卻室使用制冷機組將料溫冷卻到30度以下。

  (3)接種及發菌:接種保持室內無菌正壓狀態,接種室溫度控制在20-25度。菌包接種后進入培養室發菌培養,溫度保持20-26度,適時通風,保持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500ppm。濕度60-75%,培養過程中每天記錄溫、濕度,整個過程檢查2-3次,發現有污染的及時淘汰處理。菌包發菌周期為30-35天。

  (4)出菇管理:控制姬菇出菇溫度8-25度,最適宜溫度15-22度,濕度85-95%。根據實際情況,一般晴天噴水1-2次,雨天不噴水。栽培季節9月底到次年4月底,整個出菇周期為7個月左右。

  大棚出菇菌包采取墻式出菇。每個菌包產量800-850克,每個大棚菌包容量為20000-25000包,大棚規格8*40-60米

  (5)采收與儲存:適時采收,采收后及時進行預冷后剪根,包裝,成品冷庫溫度保持3-5度。

  (6)菌渣再利用:可以直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或收集用于制作有機肥的原料。

  附件6

  水稻秸稈裹包黃貯飼料制作技術規程(草案)

  1  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水稻秸稈裹包黃貯飼料制作技術的原料準備、裹包制作、黃貯飼料發酵和質量要求等技術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采用裹包技術進行水稻秸稈黃貯飼料的制作。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13078 飼料衛生標準

  GB/T 40935 青貯牧草膜

  NY/T 1444 微生物飼料添加劑技術通則

  3  術語和定義

  3.1 裹包黃貯Bale silage preparation

  水稻秸稈經適當晾曬、切短,添加適量水、飼料添加劑,打捆并使用具有拉伸和粘著性的薄膜將其纏繞包裹,在密封厭氧環境下進行發酵的貯存方式。

  4  原料準備

  4.1 水稻秸稈

  選擇收割2d內的新鮮水稻秸稈,將水分含量調節至50%~70%,無發暗、無異物、無異味。

  4.2 飼料添加劑

  4.2.1 微生物

  選擇使用微生物菌劑,有效活菌數不低于1×1011cfu/kg,質量標準符合NY/T 1444的規定。

  4.2.2 配制要求

  可單獨使用商業微生物菌劑,或可配合使用商業糖蜜。

  4.3 裹包膜

  選擇具有較高的伸縮性、粘附性、抗刺穿、抗撕裂、抗老化、氣密性和遮光性良好的裹包薄膜,厚度為20μm~30μm,質量標準應符合GB/T 40935規定。

  5  裹包制作

  5.1 撿拾切割

  5.1.1 撿拾

  采用機械方式進行撿拾,不應帶入泥土等異物,并轉運至干燥場地。

  5.1.2 揉絲切割

  使用揉絲切割機械揉切成絲狀小段,長度在3cm~5cm。

  5.2 添加劑使用

  選用噴霧器在切割過程中噴灑添加劑,使其與水稻秸稈充分接觸并均勻混合。添加劑用量和濃度應遵照產品使用說明,添加菌劑后的底物原料中有效活性菌數不應低于1×105cfu/g。

  5.3 打捆裹包

  5.3.1 使用機械打捆裹包,草捆直徑1.2m,高度1.25m,草捆密度建議500kg/m3以上,包膜層數6層~7層。

  5.3.2 裹包作業應在打捆后24h內完成。

  6  黃貯飼料發酵

  6.1 裹包應集中堆垛存放于平整的地面上進行黃貯發酵,碼放應不高于3層。

  6.2 發酵時間應為7周以上。

  6.3 應定期檢查裹包的密封情況,出現破損應及時修補。

  7  質量管理

  7.1 感官

  宜從產品的色澤、氣味、質地等三方面進行感官判定,以黃色或黃綠色,芳香味濃厚,柔軟、濕潤、葉莖等器官結構完整為優。

  7.2 指標測定

  宜對產品的pH、含水率和粗灰分等指標進行測定。

  7.3 衛生指標

  應符合GB 13078的規定。

  7.4 產品保存

  產品未啟封情況下,保存應不超過2年。


責任編輯: 李穎

更多

行業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