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發展空間廣闊,但審批連續兩年停滯。與海外相比,我國核電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中國在運容量位列全球第三,占比約10%,但與美國、法國等全球領先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全球30個核電運營國家中,中國核能總發電量排名全球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法國,但核能發電量占國內發電量的比重排名靠后,提升空間廣闊。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雖然中國核電發電量占比低于全球平均,但2017年中國核能發電量同比增加17.6%,遠超全球不到1%的增幅水平,顯示我國核電利用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我國核電審批經歷了“探索—加快—放緩”的曲折發展,2016-2017年兩年間核電沒有項目核準,核電新項目再次陷入停滯。
政策利好與低碳約束,項目存在缺口。根據WNA的統計數據計算,到2020年全國運行核電裝機容量約5400萬千瓦,在建項目容量不到200萬千瓦,預計完成將低于“十三五”規劃目標。要達到政策目標同時考慮為“十四五”核電發展儲備,則未來三年間每年需開工8臺左右機組,缺口較大。
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核電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少的發電方式,直接排放量接近于0,間接排放量是煤電的約2%。在低碳約束下,按照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力爭達到50%的要求,核電裝機缺口將達到1.3-1.8億千瓦。
技術發展迅速,第三代項目陸續投產,核電規?;l展具備基礎。我國核電技術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合作創新”的發展路徑,目前三代核電項目已進入建設及落地階段。以三門1號機組具備商業運行條件為代表,國內三代核電機組推進取得的重大突破,將有望驗證三代機組的安全性及經濟性,核電規模化發展具備基礎。
核電重啟,設備先行。我們按照單位造價1.6萬元/千瓦、每年開工8臺機組、單臺機組容量100萬千瓦計算,未來每年新增核電投資規模將達到1280億元。其中設備及建筑成本分別占60%和25%,測算未來每年新增核電可釋放的設備市場空間約768億元。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進程迅速,1987年開工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的核電設備國產化率僅為1%;2015年12月,“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項目開工,設備國產化率已提升至86.7%,預計國內新增核電機組可為國內核電設備制造商帶來668億元的市場空間。
首次覆蓋,給予核電行業“推薦”評級,關注設備公司訂單放量。2016-2017年因三代機組安全性及經濟性尚待驗證,核電在繼2015年大批量核準后出現“零核準”現象。2018年國內多個三代核電技術機組相繼并網或具備商運條件,壓制核準因素有望得到解除,同時核電單位投資大、能夠穩定投資的有效手段,我們認為,核電機組核準年內有望重啟,重啟后將有望提升整體板塊估值,首次覆蓋,給予核電行業“推薦”評級。隨著核電項目重啟審批、被核準項目的開工建設,掌握技術壁壘高的核心設備或原材料、能夠在短周期內獲得新增核電項目訂單的公司有望提升業績彈性,建議關注臺海核電、江蘇神通、浙富控股、中核科技等。核電建設類公司亦將顯著受益,建議關注中國核建。核島主設備有望長期向好,建議關注上海電氣、東方 電氣。
責任編輯: 江曉蓓